這種演講註定是人多嘴雜(不過現場好像中年男比較多喔,向我這樣的標準剩女一般看到標題就心酸地不想去了吧)。但我釋懷了:
「原來這不是我的錯,我被剩下其實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社會與傳統/封建農業生產方式碰撞下無奈的結果」
且聽我道來。
首先, 為什麼只說剩女,「剩」標籤的背後,男性的結婚年齡照慣例高於女性,同樣地,20-50代男性單身的百分比也超過女性。就社會功能論的角度來說,這些人不為國家貢獻生育率都在幹嘛去了? (答:男生窩在家裡打電動,女生詳情看他們活躍的臉書牆)
但身為一個剩女,我覺得講者很清楚的把各個從社會性到個人的因素闡述得相當清楚,當我聽到她唸出受訪者語錄時,我整個覺得這真是肺腑之言,也算體現了以小見大、從個人訪談指涉集體經驗的有效性、人類學研究的獨特深度
「...because they are asked to be good girls, and good girls won't have relationship in colleges (and no one teaches them how). After these girls graduate, at age 22, they need to soon join the competitive job market, stabilizing their career, and at the same time, suddenly, their parents ask, "where is your boyfriend?" At 25, they are asked to have a "defined" relationships and expected to get married around 27」
社會用現代的標準要求女性在學校和職場表現優異(嗯....知道這些訓練很花時間嗎?),卻又用傳統女性的時間表要求他們三十結婚。這樣的焦慮在中國都市女性女性更為顯著,在一胎化政策的影響下,獨生女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投入大量的資源教育,同時也清楚自己肩上兩老的財政負擔,非要在職場上站穩腳根不可,而東亞男性對婚姻市場的要求還停留在youth and beauty.「被剩下」其實是女性在投入資本主義社會下又面臨傳統婚姻觀的必然結果。
從hegemony的面向看,女性同樣用這套婚姻市場的琺碼衡量自己。三十根本就是一種集體焦慮,更有甚者,Orr告訴我,在日本有"Christmas cake"一說--26沒人要,但有趣的是,許多年過三十受訪者,焦慮度大為下降--反正沒人要了,隨心所欲的過日子吧。另一些人轉戰海外或其他市場,對西方或有過婚姻紀錄男性來說,他們在婚姻市場尚有價值。
其實,我覺得更重要的在於對兩性觀念的澄清。許多女性對男人感到失望「他們依賴老媽,不成熟」---難道我們自己不是嗎?難道我們沒賴在家裡常常吃爸爸的嗎?誰不戀家?要求男性成熟穩重有錢能養你我想根本是封建遺毒之一,男人跟女人一樣只是人類,人生絕大多數時候/到老了心靈某角落 都只是孩子一個,大家對成長獨立一樣束手無策。其實,我認為這是高學歷/高收入/剩女的大好時代
如果我們還想不靠移民政策拯救生育率的話。
PS. 好久不見的Dr.Totani在這個明顯大家會亂問問題亂感慨的場合繼續冷靜地連問了四個關於樣本統計就業市場結構的嚴肅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