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情書幾乎集結了所有華語愛情電影的爛片flag,包含續集片、鬆散又發散的敘事結構、刻意埋下淚點的爛梗、匆匆而過的渣男情史,以及無所不在的閃回和幻覺,但是,很遺憾的,並沒有成唯一部爛片。從技術、細節、和情節邏輯上來說,薛晓璐導演證明自己卓越的劇本和掌控力,不二情書的製作水準已經超越了同類型好萊塢電影。
12/12/16
第四張畫(2010)黑色寫實主義
非常好看的鍾孟宏作品,雖然無論技法和攝影未如後來的一路順風和失魂那樣成熟,看得出還在積累風格的階段,但黑色力道完全不減。其實也沒有那麼慘的感覺,無論是金士傑扮演的拾荒老人,納豆的小混混,學校老師關穎(脖子很美,電影臉),還是派出所的小員警梁赫群,甚至一臉冷淡的媽媽郝蕾,都是善良的,雖然不可親不可敬,但總是在夾縫送出關懷。郝蕾的表演實至名歸,冷漠壓抑,可發揮的尺度極小,她從這個時候的表演已經由狂放轉為內斂了。
鍾孟宏的題材和劇本大概都是屬於那種換個導演拍能煽情到死,變成社教宣導電影那種類型。然而他老是拍成心理驚悚片,應該開創一個冷感式黑色本土魔幻社會寫實主義。
鍾孟宏的題材和劇本大概都是屬於那種換個導演拍能煽情到死,變成社教宣導電影那種類型。然而他老是拍成心理驚悚片,應該開創一個冷感式黑色本土魔幻社會寫實主義。
一路順風(2016)鄉土驚悚公路勸世電影
終極冷冽的鍾孟宏玩了一回黑色喜劇,本片偏向商業的嘗試不可不說是非常成功,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更拓寬了警匪黑道類型的電影語言,這個路子走下去簡直要成為台灣版杜琪鋒。風格裝逼地渾然天成,溫情時絕對詼諧,暴力場面更是來得毫不給觀眾面子。假如杜老爺是政治經濟學家,鍾孟宏是從精神分析切入的典範,更深入也更著重個體性。中島長雄的攝影是一貫的優異,以前我總想香港街頭大樓也是俗氣髒亂,港片卻能摸索出風格,這回終於有人把臺北街頭高速公路南部魚寮拍得怪理怪氣險象環生,比起艋舺的青春純愛風格、本土喜劇的俚俗,一路順風的黑道一看就是秒殺前兩者的等級。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6) 李安式的華氏九一一
怎麼會有影評人說主題不清楚?本片的主題明確到Michael Moore看了會直接跳起來對李安親親抱抱吧。
Grace of Monaco (2014)
被冷血獨裁之王kubrick調教過且深深仰慕暗黑的抑鬱症患者las von tier的Nicole Kidman 女士究竟發生過什麼得把Grace Kelly 演成比晨間劇女主還要迪士尼小公主的勵志麻雀變王妃。
Before sunset (2004),當你被生活的苦難折騰不相信愛情時該看的電影
十多年後再看before sunset,才在標誌性的喋喋不休外看到成年男女對待感情的小心翼翼。先是充滿責任感地確認對方是否赴約/為何失約,義正嚴詞暢聊工作和世界和平,步步推移出依舊契合的心事,這才大膽相問婚配現況,直至火山爆發般的崩潰互吐苦水,終於確認就是非你不可的終生伴侶,今生唯一的真愛。
12/10/16
電影川島芳子 (方令正,1990):286的情節、iOS 7 的理論
方令正導演1990年的電影,比胭脂扣晚了三年、比阮玲玉早了一年、和滾滾紅塵同年,現在回顧起來,那幾年還真是民初女性題材的盛世。然而相對其他類似的作品來說,川島芳子的體裁更宏大,得到的讚譽卻不那麼多。
作為一部作者電影來說,或許川島芳子最強烈的特色/失誤在於用286的情節、跑出了iOS 7 的寓意。後現代式的理論立意建築在民俗式的宮鬥想像上;用一段又一段男女關係堆疊出的歷史觀(跟戲說系列電視劇和小學教科書差不多幼稚),卻達到更貼近歷史和人物真實狀態的效果。這樣的成功/失誤來自幾個可能:一是貝托魯奇(1988)的末代皇帝文本太過成功、震撼,讓華語創作者有意效尤,但貝托魯奇能做到在寓意到故事之間的實現無斷裂,而方導演本身的歷史觀積累的不夠,導致移植效果不佳,二是演員的精彩表演意外超越了原本劇本的窒礙,情況與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類似(我的看法丹麥女孩也是),編導本身沒想那麼深,但是演員以表演的靈性拔高了電影的境界,某種程度上回歸了李碧華原著對男性歷史的嘲諷特色。其三、從後續的誘僧和宋家皇朝是可以看出,川島芳子的敘事模式承襲方令正導演(和他太太羅卓瑤)一貫的歷史觀,他們本來就是這般的敘事特色:人本、情感、而反大歷史。
10/14/16
天才雷普利(1999)犯罪與躲在櫃子裡的無間地獄
The Talented Ripley/天才雷普利 居然找過Tom Cruise,不過想想倒也是,阿湯有種相當汲汲營營的事業狂氣質,切合Ripley這個無限盤算的惡魔(他要演了應該是繼Lester和 Magnolia之後的另一經典 );另一方面,阿湯的形象也更契合老版的陽光普照,接的起原版飾演雷普利的絕世美男Alain Delon。但導演最終選擇Matt Damon造成完全不同的效果,我推論這也徹底地改變了影片的主軸。相對於原版強調的天才犯罪,新版Matt和Jude Law兩位男主美貌上的落差彌補了老版中被省略的同志情慾,也使主角對愛情和階級的慾望不滿足更加合理。
7/19/16
7/11/16
Winter's Bone (2010) , 真美國正傳
繼憂鬱症纏身的惡魔教主Las von Tier以及受盡嘲笑的激進左派份子Michael Moore之後,又難得地發現一個勇敢展現美國人民的變態的電影。但神奇的是前兩人都慘遭美帝人民的無情拒絕與抹黑,後者卻風光以小成本獨立電影之姿入圍主流奧斯卡。
原汁原味的美國。比東尼史塔克家美一千倍的粗礪荒涼,支離破碎無依無靠非要強調家庭價值,被迫提早成人的無助少女。
或許絕望時的掙扎是有意義的。
7/5/16
7/3/16
5/18/16
There are things I really could not tolerate and let it go
Even from those whom I never meet and do not care.
4/5/16
雙面薇若妮卡:關於愛情的誤讀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 Kieslowski 1991): Love misunderstands
尋找愛情的人們啊
那個天啟的時刻
打擾午寐的光
心動的皮偶,在鏡裡映出的
不是那個人,不是你分割的另一半
不是那個人,不是你分割的另一半
窺探的身影、激情的律動
愛的是自己,華沙的廣場上、藝術的力量。
靈魂的另一個我
3/15/16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2015)生命是絕對的不自由
逼婚的毫無人權,獨身主義份子棄絕人性,面對真愛則失去自我。
顯然是一個對人生相當絕望的導演拍的,我想推薦這導演去看聶隱娘,同一屆坎城,希望他看了,或許能好過一點。生命還有自我意志的空間,那一丁點吧。
3/4/16
致李樯:因为布莱希特行不通 (黃金時代 The Golden Era, 2014)
劇場上很通行的方式,但黃金時代的實驗恰恰證明了布萊希特這套在電影語言上行不通,或者說是吃不開。我不懂戲劇理論,但對後現代略懂。李檣同學用了全身力氣去搞學術,想要理性想要客觀,結論是證明世上沒有東西、尤其藝術創作、尤其電影、尤其劇情片,是客觀的,沒有主觀就沒有主題,不抓主題又何必創作藝術。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