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影評.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影評. Show all posts

12/12/16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二不二情書(2016):最爛的是片名

不二情書幾乎集結了所有華語愛情電影的爛片flag,包含續集片、鬆散又發散的敘事結構、刻意埋下淚點的爛梗、匆匆而過的渣男情史,以及無所不在的閃回和幻覺,但是,很遺憾的,並沒有成唯一部爛片。從技術、細節、和情節邏輯上來說,薛晓璐導演證明自己卓越的劇本和掌控力,不二情書的製作水準已經超越了同類型好萊塢電影。

第四張畫(2010)黑色寫實主義

非常好看的鍾孟宏作品,雖然無論技法和攝影未如後來的一路順風和失魂那樣成熟,看得出還在積累風格的階段,但黑色力道完全不減。其實也沒有那麼慘的感覺,無論是金士傑扮演的拾荒老人,納豆的小混混,學校老師關穎(脖子很美,電影臉),還是派出所的小員警梁赫群,甚至一臉冷淡的媽媽郝蕾,都是善良的,雖然不可親不可敬,但總是在夾縫送出關懷。郝蕾的表演實至名歸,冷漠壓抑,可發揮的尺度極小,她從這個時候的表演已經由狂放轉為內斂了。

鍾孟宏的題材和劇本大概都是屬於那種換個導演拍能煽情到死,變成社教宣導電影那種類型。然而他老是拍成心理驚悚片,應該開創一個冷感式黑色本土魔幻社會寫實主義。

一路順風(2016)鄉土驚悚公路勸世電影


終極冷冽的鍾孟宏玩了一回黑色喜劇,本片偏向商業的嘗試不可不說是非常成功,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更拓寬了警匪黑道類型的電影語言,這個路子走下去簡直要成為台灣版杜琪鋒。風格裝逼地渾然天成,溫情時絕對詼諧,暴力場面更是來得毫不給觀眾面子。假如杜老爺是政治經濟學家,鍾孟宏是從精神分析切入的典範,更深入也更著重個體性。中島長雄的攝影是一貫的優異,以前我總想香港街頭大樓也是俗氣髒亂,港片卻能摸索出風格,這回終於有人把臺北街頭高速公路南部魚寮拍得怪理怪氣險象環生,比起艋舺的青春純愛風格、本土喜劇的俚俗,一路順風的黑道一看就是秒殺前兩者的等級。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6) 李安式的華氏九一一

怎麼會有影評人說主題不清楚?本片的主題明確到Michael Moore看了會直接跳起來對李安親親抱抱吧

暗色天堂(2016)性別與權力的對峙

電影主題晦澀而深刻,乍看是信仰與愛慾的衝突,但我認為是披了神的皮討論男女感情中的曖昧性與權力對峙。

Enemy at the Gate (2001),老派的味道


12/10/16

電影川島芳子 (方令正,1990):286的情節、iOS 7 的理論


方令正導演1990年的電影,比胭脂扣晚了三年、比阮玲玉早了一年、和滾滾紅塵同年,現在回顧起來,那幾年還真是民初女性題材的盛世。然而相對其他類似的作品來說,川島芳子的體裁更宏大,得到的讚譽卻不那麼多。

作為一部作者電影來說,或許川島芳子最強烈的特色/失誤在於用286的情節、跑出了iOS 7 的寓意。後現代式的理論立意建築在民俗式的宮鬥想像上;用一段又一段男女關係堆疊出的歷史觀(跟戲說系列電視劇和小學教科書差不多幼稚),卻達到更貼近歷史和人物真實狀態的效果。這樣的成功/失誤來自幾個可能:一是貝托魯奇(1988)的末代皇帝文本太過成功、震撼,讓華語創作者有意效尤,但貝托魯奇能做到在寓意到故事之間的實現無斷裂,而方導演本身的歷史觀積累的不夠,導致移植效果不佳,二是演員的精彩表演意外超越了原本劇本的窒礙,情況與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類似(我的看法丹麥女孩也是),編導本身沒想那麼深,但是演員以表演的靈性拔高了電影的境界,某種程度上回歸了李碧華原著對男性歷史的嘲諷特色。其三、從後續的誘僧和宋家皇朝是可以看出,川島芳子的敘事模式承襲方令正導演(和他太太羅卓瑤)一貫的歷史觀,他們本來就是這般的敘事特色:人本、情感、而反大歷史。

10/14/16

天才雷普利(1999)犯罪與躲在櫃子裡的無間地獄

The Talented Ripley/天才雷普利 居然找過Tom Cruise,不過想想倒也是,阿湯有種相當汲汲營營的事業狂氣質,切合Ripley這個無限盤算的惡魔(他要演了應該是繼Lester Magnolia之後的另一經典 );另一方面,阿湯的形象也更契合老版的陽光普照,接的起原版飾演雷普利的絕世美男Alain Delon。但導演最終選擇Matt Damon造成完全不同的效果,我推論這也徹底地改變了影片的主軸。相對於原版強調的天才犯罪,新版MattJude Law兩位男主美貌上的落差彌補了老版中被省略的同志情慾,也使主角對愛情和階級的慾望不滿足更加合理。

7/11/16

Winter's Bone (2010) , 真美國正傳

繼憂鬱症纏身的惡魔教主Las von Tier以及受盡嘲笑的激進左派份子Michael Moore之後,又難得地發現一個勇敢展現美國人民的變態的電影。但神奇的是前兩人都慘遭美帝人民的無情拒絕與抹黑,後者卻風光以小成本獨立電影之姿入圍主流奧斯卡。

原汁原味的美國。比東尼史塔克家美一千倍的粗礪荒涼,支離破碎無依無靠非要強調家庭價值,被迫提早成人的無助少女。

或許絕望時的掙扎是有意義的。

7/5/16

放逐 (杜琪鋒 2006) : 義氣,意氣,與俠之小者的江湖

無限暢快淋漓之作。這世上有無數想裝逼的導演,卻再無人能有杜琪鋒這般裝得讓觀眾心服口服,更能用劇情背書的毫無破綻。

7/3/16

港囧

徐錚是中國影壇補教名師級的人物,這人說起故事怎麼這樣腳踏實地,令人心生好感。

3/15/16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2015)生命是絕對的不自由

逼婚的毫無人權,獨身主義份子棄絕人性,面對真愛則失去自我。
顯然是一個對人生相當絕望的導演拍的,我想推薦這導演去看聶隱娘,同一屆坎城,希望他看了,或許能好過一點。生命還有自我意志的空間,那一丁點吧。

3/4/16

致李樯:因为布莱希特行不通 (黃金時代 The Golden Era, 2014)



劇場上很通行的方式,但黃金時代的實驗恰恰證明了布萊希特這套在電影語言上行不通,或者說是吃不開。我不懂戲劇理論,但對後現代略懂。李檣同學用了全身力氣去搞學術,想要理性想要客觀,結論是證明世上沒有東西、尤其藝術創作、尤其電影、尤其劇情片,是客觀的,沒有主觀就沒有主題,不抓主題又何必創作藝術。

12/24/14

親愛的 ( Dearest 2014):論好ending的重要性

陳可辛導演的作品以雅俗共賞著稱,他擅長把握通俗和不俗之間的平衡,尤其在題材的選擇上眼光絕佳,比起其他在北上之途或迷失(ex,張之亮、陳嘉上)或還摸在摸索(ex,爾冬陞)的香港導演,他更用心發掘貼近當地脈絡的題材。我一點也不認同陳可辛諂媚內地市場之說,試問哪一個導演不該討好觀眾?不該從社會關懷出發?「中國合夥人」 動人地描繪一代青年的American dream 和奮鬥,「親愛的」更深入探討兒童拐賣議題,光是這份雄心就值得佳評。

但為什麼「親愛的」幾乎在金馬全軍覆沒?電影無疑是好看的,但實在是差了那麼一點點,關鍵的一點點啊。


3/20/14

紅色情深 (Red 1994): As if a ultimate force is looking at us



     
     我記得小時候的春暉電影台,一個奇葩無比的藝術片專門頻道。我記得曾幾何時聯祥國片台也播法國片,我看米娜的故事每次都可以哭。我記得奇士勞夫斯基曾掀起一陣炫風,茱莉葉畢諾許清麗絕俗的海報出沒在大街小巷。我記得電視上老是重播白色情迷(好奇怪的一部片)。我記得報紙上說紅色情深在那年的坎城全軍覆沒、敗給了初出茅廬的昆丁塔倫提若(和他的Pulp Fiction)。我記得一個週末華視十二點播雙面維若妮卡,我躺在沙發上邊看邊睡著了。
   
       In my childhood era,  there was one unusual television channel specialized in playing art films. I remember once even a Chinese film channel could play French movies, and Mina Tannebaum always made me cry.  I remember watching Kieslowski used to be a fashion in Taiwan. Juliette Binoche's beautiful face on Blue's poster was visible everywhere. I remember somehow White was often re-broacasted (it's a weird movie to me). I read from newspapers saying that Red failed in the year's Cannes Film Festival, to a rising star Quentin Tarantino (and his Pulp Fiction). I remember on one Saturday night I watched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on my sofa and fell into sleep.    

       
        生命瞬息萬變,即使看似不動的風景,原來也會有一天再也不一樣。或是大師遠去,再也不復當年的鏡頭了,無比留戀紅色情深裡的各種細節,還有日內瓦市區街景,是最雋永最勾魂的那種紛圍。Zbigniew Preisner幽深的管弦配樂,仿若無構圖的生活化場景、伊蓮雅歌不世出的天使美貌、九零年代式的優雅而厚重的穿著(粗高鞋、毛呢、厚絲襪、墊肩大衣)、 石磚造建築的沈重歷史感。

       Life is changeable. Even a seemly constant view, one day you will realize that they are never the same. Or maybe the sceneries were gone with the master who created them? I am deeply fascinated by every detail in Red. This film presents me the most appealing atmosphere that only existed in the 90s. I mean the stone buildings and urban landscape of Vienna, Zbigniew Preisner's orchestral music, the simple and structure-less photography, the unsung angelic super beauty of Irene Jacob, and that out-of-date fashion styles, e.g., the low think heels, heavy sweater, and over-sized  coat with stupid shoulder-pads.    

2/21/14

花とアリス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小清新!!





      與愛麗絲」有著極為明確標準的文藝片開頭(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少女遊蕩和嘻笑)、小清新攝影必備的大量逆光畫面、岩井俊二招牌式花漾少男少女、和無懈可擊的鋼琴加小提琴配樂。以上敘述似乎可以些微捕捉出花與愛麗絲的樣貌,但未觸及其穿透人心的光芒。

     "Hana and Alice" has a very classic opening for art film (i.e., weirdly, wondering girls and their laughs), numerous must-have photographic shots that against lights, Iwai Junji films' typical beautiful  boys and girls, and the impeccable music composing with piano and violin. My above technical descriptions may help you to catch the way this film looks like, but definitely not the light that touches your heart.